Sunday, March 31, 2024

平行時空

我向來自認是現實主義者,只有當下看得見的才是事實,自長大懂事以來就保持著這種堅持己見的態度,一方面看來是對自己的想法有信心有主見,另一方面會不會是太執著和難接受他人意見呢?

因爲只選擇相信當下看得見的人事物,剝奪了許多想象空間,減少了幻想的自由的維度,以致限制了對其他可能性的想象。其實這種生活方式會讓人覺得痛不欲絕,尤其是在面對失去的時候更加激烈,因爲瞬間覺得人生一無所有,習慣依賴的所謂現實頓時轉換成了另一個現實,‘失去’確確實實存在的現實。

倘若過去的自己能更開放心懷,讓自己擁抱不切實際的幻想,説不定會有不一樣的應對態度。說必定大家不會那麽强硬的要互相接受事實,說必定大家可以更緩和,給對方多一點時間,去幻想,去塑造一個逃避的空間,去聯想一個平行時空,給自己和失去的人再相處多一些,用幻想的方式彌補一些遺憾。

我以前不相信平行時空,因爲不瞭解宇宙。

無聊的時候刷一刷短視頻,不時會出現一些關於宇宙的内容,科學和想象混合,創造更多我們不確定但會想向往的一個時空。

宇宙那麽大,太陽系的形成那麽長久複雜,地球經歷過幾千萬年的變遷和進化,我們卻在短暫的時間點相遇交錯,做親人做朋友。到底是怎樣的契機和淵源,是緣分還是因果,這些就有個人的解讀,視相互的感情基礎和相處模式而異。只要將眼前的一切置入數字來描述時間的長短,我就有一種鷄皮疙瘩的瞬間,有多少種巧合可以讓我們遇見。

在幾千萬年的時間裏有了我們的故事,那麽在幾千萬里外,或幾千萬光年外,會不會有一種可能,也有一個跟我們的故事相似的存在?我不敢説是人,只好說是故事,因爲我們絕對不會知道那個時空,那個宇宙的另一端的存在是不是叫做人和文明。

看看上一段就發現我又自我局限了,好吧,宇宙的另一端會不會有一個跟我們的存在一樣的平行時空,在那個時空裏的一切是由我們的想象組成,當我有悲傷,我的想象就會在平行時空製造一個快樂的時空,我在那裏可以享受一個相對的存在。當我有悲傷,我就知道,我可以讓另一個時空的我快樂。只要她快樂就好。當我有遺憾,我就知道,我可以無悔的過著充實的人生,在那我看不見的現實裏。

如果平行時空存在,我希望那邊的我可以跟爸爸有成熟的交談,可以有高情商一起面對磨擦,不會讓他獨自承受他經常挂在嘴邊的因果。跟媽媽也是一樣。

Tuesday, March 26, 2024

空,不空

想説過來記錄一下我搶到了IU大馬場一張演唱會票,是目前看的票價最貴的了,覺得很坑但也很想聼現場的IU。

本來今天打算趕去看一個台灣藝術家的展覽最後一天,買票之事耽誤了時間就沒辦法錯過了。刷臉書看到北藝研究所的開放工作室,這學期的開放工作室是無法參加了,希望有朝一日可以以學生的身份去看看國外的藝術生們的創作情景是怎樣的。藝術家就是有個工作室夢。

最近真的沒做什麽重要的事情,讀書的進度和速度也相對的慢,思考也沒有思考到什麽,出去又不知道可以去哪裏,天氣悶熱,下午大雨是常態,也不願意花時間和金錢去找吃的。很怕自己會習慣上這種寄居蟹的生活方式,漸漸的找不到踏出門的樂趣。還是周圍真的沒有什麽好看的?

之前有一陣子一直往外跑到別州去見朋友,旅程中的閑話家常提及了關於自卑感的一點。那時候覺得只要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麽和想做什麽,對自己的道路有信心,不管起跑點是否跟別人一樣都不需要太介意。

好像真的把生活想象得太理想。近期見了見一些中學朋友后發現自己跟社會是多麽嚴重脫節。回想一下,離職重返校園已經是接近四年前的事情。四年在疫情之前是一個怎樣的概念?辦公室裏待四年就是前輩,甚至可以升助理主管。大學生四年學士可以畢業,碩士可以念兩次。小朋友四歲可以上幼稚園。美國總統選舉四年一次。中學還有一年就畢業。四年算長嗎?疫情前覺得四年過的很慢,現在眨眼間四年就過去,依然,沒有什麽大作。

休息真的只爲了走更長遠的路?忙就真的感受和欣賞不到美?我每天重複性的過著,說閑著也説不上,就是不忙,做的都是瑣碎日常重複性必須做的家務事,所以才不覺的有達到空嗎?

害怕時間過的越久,就越難記得當初想做的東西的意義在哪裏。

六月尾放榜,整整三個月的空時間,真的要去爲了打工而打工?

爲什麽沒有創作靈感和動機呢?

Monday, March 25, 2024

歸來

上一次發文已經是兩個月前的事情了,不知不覺時間一直在日常規律裏加速,但是期待著的事情卻還看起來很遙遠。

申請了境外學生入學,也去考了華測,雖然對考試的成績沒有太高的期望,但是我已經盡力了,沒想到華語作爲溝通媒介可以那麽有挑戰性,看來是需要抵台之前惡補了。

最近學會煮東西,慢慢的研究一些自己喜歡吃的菜色,希望可以減少食物上課開銷也盡量少點叫外賣,畢竟選擇不多而且感覺會胖很快。

前一陣子讀Matt Haig的The Comfort Book,裏面有提到煮飯是一個冥想的方式,必須全神貫注的完成眼前的每一個步驟,而且煮菜也需要邏輯思考,難熟的先下鍋,吸油的后下鍋等,同時也需要直覺感知,一撮鹽多少才算夠。

現在正在讀著蔣勛的感覺十書,裏面也提到了烹飪的過程,如何喚醒感知記憶和將食材與生活做聯想。讀完后會到回來寫讀後感。

這篇存粹來填檔,很久沒有想東西了,精力都放在閑著,空著,生活著。

昨天終於看了周初除三害,哲學黑色幽默我喜歡。很久沒有接觸台灣作品了,甚至差點不記得台灣腔是個怎樣的存在,聽進我耳朵的每一個發音都喚醒了少年時期的我,那個喜歡台灣娛樂的我。

那個曾經不敢追夢的我。

Wednesday, January 24, 2024

本末倒置

 经过三天的无限社交之后休息了整整两天,中午时间终于舍得下床开始短短的一天。

本来打算去居銮之前做的家务都统统完成了,还煮了简单的两餐给自己吃
(虽然日本米的水量没有控制好结果煮成了浓稠的粥)。

IU的Love wins all昨晚发行了MV,即使只有5分多钟长,但充满电影的质量和感觉,
演技和歌声的混合,让我深深的被感动,有种莫名也说不清楚的凄凉和惆怅,
同时间兼顾了爱这个感觉的甜和美,虽然我还不知道爱是什么。

还有一堆干净的衣服还没折好,床单也得洗澡后才换上新的,
刚刚清洗厨房的时候想起了很多往事,还有现在的情况,
不知为何瞬间被情绪压倒,不知所措停下了手上的工作想要记录当下。

刚才刷到了几次同一条视频,关于妈妈分享怀孕和育儿的经历和感受给即将临盆的女儿。
小编说希望这种互动和关系可以一直发生在家长和孩子们之间。
只看了解说,不敢看视频。

我觉得人最可怕的一点是接受了自己的人生里会有特定的几种遗憾,因为经历过。
而这所谓遗憾说不定就已经在预支承受的动作且将它融入了生活。
这辈子不敢要求任何人给予自己想要的关爱,宁愿旁观也不愿多付出一点减少未来的遗憾。
就算自己清楚知道过去的自己一直都是生在享受爱与关怀的一方,
从以往的交谈和相处中明明知道不应该重复错误却一一实践在自己的走的时间点上。
安静独处的时候就很容易回想起往事,彼此有着交错那么长一段的人生,
记起的偏偏是最难过,最后悔,最痛心的举动和瞬间,说过的每一句每一字都记得清清楚楚,
当下看见的表情变化,从满脸期待的笑脸盈盈到沮丧失落和失望的脸孔,历历在目。
到底是怎样可以那么坦荡荡的理所当然。

很多时候都会想起在香港酒店房里的那个早晨,你给我打开的保丽龙饭盒,
里面装着的是已经被酒店冷气吹得冷冰冰却摆放整齐的港式烧鹅烧腊,
那么温暖的一盒隔夜烧腊,你在我面前盖上了保丽龙盖子,丢进了垃圾桶。
那落在垃圾桶里的温情和关爱,我恨不得现在可以捡起来让自己狼吞咽,
就算让我啃死我也要吃进肚子。

拿键盘比拿笔来得快,虽然欠缺了一些情感。
将就一下。

Tuesday, January 16, 2024

星期二

很刚巧,今天是阅读tuesdays with Morrie的星期二,昨天我刚过生日。

这一年来看了很多书籍,不及书虫们的数量,我不敢当也不敢自称书虫,
但2023的阅读量已经远远超越了我过去十年内的总数,
感谢讲师的鞭策,感谢有志同道合的书友,感谢那个潜意识里还存在着的小书虫。

还记得小时候的自己很喜欢翻阅,有插图的页数就会特意翻去看多几遍。
四年级的时候已经偷偷拿姐姐六年级的华文课本来阅读,
然后自己升上六年级的时候就洋洋得意,因为同学们第一次接触的课文,
我两年前已经读了好几遍。

之后就是中学的叛逆期,我隐隐记得高中以前都没有接触过任何读物,
有大概看过几本爱情小说,朋友看什么我就看什么,
那个时候一本小说传来传去,你看完了到我看,
然后大家就看着同一篇故事,一起分享读后感,
原来早期就已经无意间的形成了我们自己的读书会。
高中时期因为是学会执委,所以还可以有免费学海可以领,但显然的,
我收集学海,只因每星期的封底都有偶像海报。 

学院时期也是有一小段的阅读经历,那段日子里因为想要急速提升英文水准,
强迫自己看听读很多很多的英文素材,电影,音乐,字幕甚至书本都完全以英文为主。
仍记得当时的取向是经典文学,尤其是福尔摩斯,特别厚爱。
大学的新图书馆开幕后,我就经常在英文经典文学书籍的部分穿梭,
福尔摩斯的小说也借了几遍,虽然没有一本有看完。
很巧的是,那是书券盛行的年代,我应该拿过2-3次吧?每次大约250零吉的数额。
发书券的时期各大书局都会有优惠活动,甚至竞争激烈到一个程度,
除了买书有会员优惠,还可以得到额外的礼券消费。
因为自己的科系不需要买课本,所以所有的书券我都花在买小说和文学上面,
当时流行什么,推荐什么我就买什么,结果买了一大堆,有的好读有的不怎么适合。

tuesdays with Morrie就是在书券年代买下的,没有十年都有九年,
就这样这本书就跟我跑了几间家,进进出出到最后回到来了我的卧室,
昨天终于把它拿出来翻开。

有时候不得不相信冥冥中的安排,倘若十年前的我,刚买下这本书就马上阅读,
当时年幼且没有方向的自己会不会有所领悟而做出改变呢?
还是会因为思想不成熟,眼光比较狭窄而不能深入体会书中的内容?
抑或是现在,此时,才是我阅读这本书真正合适的时候,
无论是年龄,想法和经历都和作者比较相近,虽然这本书已发表超过二十几年,
但是里面所提到的迷失和挫败,至今仍然存在在二十几三十岁的年轻人身上。

我不知道从这本书里面得不得到答案,但是目前看来是蛮容易下咽。

还有大概三分之二,希望今天之内可以读完,
之后再回来写读后感。